close

內容來自中時電子報

書人物-陸傳傑:地名是一把了解歷史的鑰匙

透過諸多歷史文獻與老地圖的對應驗證,陸傳傑窺知了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後多重的庶民生活軌跡。(許偉恆攝) ■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陸傳傑著,遠足出版公司,360元,文化 那是1980年代初期,屏東龍泉陸軍新訓中心。新兵陸傳傑仰看著壯麗的南大武山主峰,「依稀可見掛滿了數以百計,如針線般的小瀑布,飛濺而下,蔚為奇觀。」他心中暗暗推測:也許這就是「龍泉」地名的由來。從這一刻起,陸傳傑就開始留心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陸傳傑出生在澎湖馬公一個沒有名稱的眷村,他說,自己是「心裡永遠有著故鄉的人」。新近出版的《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是他繼《裨海記遊新注》(大地)、《南管賞析入門》、《圖說台灣地名故事》(遠足)後的本土追索系列之作。全書就從他的故鄉澎湖馬公朝陽里旁的「紅毛城」考據開篇。中研院院士曹永和教授考據澎湖人口中的「紅木埕」,推論是明末福建水師俞咨皋興建的「暗澳城」;陸傳傑卻提出6大原因向曹院士商榷,認為暗澳城壘和荷蘭人修築的城堡各有所指,不是同一座遺址。如此提出異見,既是出自實地的踏勘,也是「愛鄉人的一片眷戀故土之情」。「地名是一把了解歷史的鑰匙。」說話不疾不徐的陸傳傑,提到台灣老地名的演變時,神情就放出光采來。中學後到高雄就讀,退伍後北上謀職,平日處處留心地圖和資料的陸傳傑,從離島、高雄到台北都留下成長的印記,這讓他在探求台灣地名來時路時,筆下常帶著切身體會過的溫情。台灣處在海洋交會之地,很多地名經過荷蘭、西班牙、明鄭、清代、日本等多次改動,透露出時光的疊壓,以及庶民生活的痕跡,「四百年歷史,豐富度超過中國。」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記者工作讓他足跡踏遍世界,陸傳傑卻能從兼顧宏觀、細微的角度,建立起獨特的鄉土關懷。他的田野經驗,立體而充滿情感。廿多年前,他剛接手一輛二手車,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跟隨《裨海記遊》作者郁永河的足跡,由南到北,從頭考察一遍。為了製作澎湖專輯,陸傳傑曾向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借調一批空拍圖片。「當時看到一張鳥瞰風櫃尾的空拍照,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視覺,那不正是傳說中的風櫃尾紅毛城嗎?」在雲林台三線,已經全然閩南化的原客家聚落裡,陸傳傑從一座小土地廟的香爐上,看見了300年前平埔族人活動的痕跡。「時光的複雜疊壓會增加誤解,基於鄉土的情感,做澄清的工作,對於了解我們安身立命的這塊土地會有幫助。」陸傳傑如是說。這一次,在老地圖的佐證下,字裡行間,陸傳傑帶領讀者重新看見地名的「前世今生」。台灣人愛掛在嘴上的「正港」,是從名詞(清代官府指定貿易港口)轉變為形容詞(貨真價實)的例子,這是集體記憶裡地名的前世;而台北的「六條通」事隔半世紀後,從日本時代的日人住宿區,再次成為21世紀初在台日本人商務活動的「小東京」,那就是歷史滄桑裡輪迴的「今生」了。《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最動人的,就是結合庶民生活與在地情感經驗的書寫情調。全書裡,陸傳傑自己最喜歡的一處地方,是台東197公路上的「4.5K」處。離開城市的濕冷與喧囂,這裡山色純樸,雄渾蒼茫,造化天成,已經不需要人為的地名再做修飾。一本討論老地名的著作,竟在這個「沒有地名的地方」看見反璞歸真的美感。本書以澎湖馬公朝陽里的紅木埕開篇,以台灣本島澎湖移民取名的「澎湖厝」收尾,前後呼應的是一個離鄉遊子的懷鄉深情。談及台北盆地裡「最年輕」的聚落三重埔時,陸傳傑說:那年我還在新莊輔仁大學就讀,課餘打工,常到三重埔的文化路、天台戲院一帶散發建築海報。我的印象中,那一帶的巷弄常是小型加工車間、茶店仔、色情戲院,夜市裡人潮洶湧,全是中、南部農村北上的「打工仔」。……已故的歌星高凌風,當年好像還在天台戲院附近,屁股被打了一槍,後來不得不找「Ta-ke」當保鑣,可沒多久「Ta-ke」也死於槍擊命案。那時,三重埔真是生猛、「草莽」味十足。當年紅極一時的歌星,如今已成往事,就連「台北縣」也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歷史地名。蘊含感情的筆鋒裡,是庶民的情感,有成長的記憶,既有四百年來老地名的前世今生,也是世世代代台灣人的集體生活風物誌。

新聞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16000714-26土地信貸融資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0房屋信用貸款轉貸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信用貸款銀行業務任何問題免費諮詢116新北石門房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ojectionigvl5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